当前位置: 首页 >> 文件制度 >> 培养 >> 正文
淮阴工学院2023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
发表时间:2023年02月24日 10:22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为全面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教研厅〔20191号)、《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充分体现学科特色和学术前沿,突出个性化培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学位点内涵建设,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和育人元素,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将周恩来精神融入培养环节,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模式。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服务社会需求。瞄准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以提升研究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充分发挥“双导师”作用,引导行业企业导师全方位参与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实践能力培养、学位论文指导等,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联合,以培养职业素养、实践创新和专业应用为着力点,强化校企校地联合、产学协同培养。

3.完善课程体系。根据全国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精神,按照“专业教育与企业培养结合、培养规格与职业需求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结合”的原则,围绕培养目标,优选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案例库建设力度,引入职业认证、创新创业等相关课程,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制定培养方案。

4.强化实践能力。明确研究生实践内容和要求,促进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强化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胜任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培养。

三、培养方案制订的具体内容

(一)专业类别概况

参照全国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类别简介,简要介绍专业学位授权点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特色、培养条件,发展前景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培养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

培养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了解本学科的进展、动向和发展前沿,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查阅本领域的国内外科技文献与资料,具备较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三)学习方式与修业年限

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学习年限25年。

(四)培养方式

坚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1.课程学习严格按照培养计划执行,其中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校内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和职业素养课程在校内或企业开展。

2.专业实践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为6个月,不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为1年。

3.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须有较明确的职业(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研究生应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提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与企业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吸收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提高校企联合培养质量。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形成高效的运行管理体系与合作共赢的长效保障机制。

5.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双导师制,建立导师组指导制,校内导师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校外导师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1.学分要求

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不少于16学分,非学位课(专业技术课和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实践环节8学分(具体学分设置根据全国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执行)。

同等学历或转专业入学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补修本专业2-3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2.课程设置

各专业类别应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在考虑专业课程的前沿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特点,合理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学习18学时计1学分。

1)公共课

政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 ,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8学时,1学分。

外国语:研究生英语,54学时,3学分。

工程伦理(或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36学时,2学分。

2)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是本学科基础理论重要课程,每个专业类别应设置3-6门课程供研究生修读,总学分不少于8学分。

专业技术课是拓宽研究生专业理论基础,掌握相关专业领域基本技能的课程,每个方向应设置4-6门课程供研究生选修,总学分不少于6学分。

3)选修课

人文素养课是为提高研究生的文化素质与修养开设的课程,每个专业类别应设置2-3门课程供研究生选修。

创新创业活动是为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要求开设的课程,每个专业类别应设置2-3门课程供研究生选修。

选修课总学分不少于2学分。

(六)实践环节

1.专业实践6学分。根据专业特点组织研究生到联合培养基地开展专业实践,依托项目现场对学生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专业实践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实践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在学院组织下开展专业实践汇报,汇报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接受答辩考核,考核不合格不得进行下一步工作。分段实践采取论文调研和工程技术调研两种方式,由指导教师根据学位论文工作情况合理选择。专业实践环节须在学生提交学位论文前完成。

2.学术报告1学分。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至少8次校内外学术讲座或学术会议,由学院统筹安排考核,总次数达到8次以上方能取得1学分。

3.劳动教育1学分。开设劳动教育是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研究生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校园环境美化、宿舍卫生保洁、专业服务劳动、科研助手等。劳动教育贯穿于1-6学期,3周劳动教育实践,计1学分。劳动教育依托课程及成绩评定与管理由研究生所在学院负责。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审和答辩等环节,时间不少于1年。具体根据《淮阴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规定》《淮阴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相关规定》《淮阴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管理规定》《淮阴工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学位学术成果要求》等文件执行。

(八)毕业及学位授予

符合我校硕士专业学位授予规定,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